可以说,从诸葛亮平定南中后,稳定了后方,直到蜀汉灭亡的前一年,蜀汉几乎一直都处在北伐的准备状态中。那么,为什么大国魏国不主动出击,而蜀国反而频繁北伐呢?
其实,曹魏刚建立时,局势比较积极。曹丕即位前,他曾趁刘封、孟达的内乱,借孟达引路,派曹真、夏侯尚、徐晃夺取了上庸等东三郡,开疆拓土。此外,曹魏还通过军事压力重新控制了曾经放弃的襄阳和樊城(曹丕继位后曾主动放弃这两地)。曹丕称帝后,曾三次大规模进攻吴国,分别是在222年、223年、225年。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曹丕与他的顾问们意识到,继续与吴国作战将对魏国产生很大负担。通过司马懿、贾诩和蒋济的提醒,曹丕逐渐认识到,曹操当年之所以能够在战争中成功,关键在于他通过屯田、发展经济、积累物资,保障了充足的兵员和粮草。而曹魏当前的重点应该放在经济恢复上,避免过度耗费百姓和国力。
因此,曹魏的战略转向了以农业生产为核心,提倡发展经济,而减少对外的军事行动。这样一来,魏国并没有频繁发动对吴和蜀的进攻。
与魏国不同,蜀汉面临的情况则更为复杂。魏国的领导层认为,通过恢复经济、确保民众不受饥寒困扰,吴和蜀就能“坐而待之”。但蜀汉的实际情况则不同。尽管益州的战争破坏较少,但蜀汉的发展始终受限于地域范围。与魏国相比,蜀汉的经济基础相对较薄弱,且其国土较为狭小,无法单纯依赖自然增长来发展。相比之下,魏国所处的北方在当时是最为开发的地区,恢复起来的速度远超蜀国。因此,蜀国必须通过北伐,尽快夺取关中或陇右的地区,以扩充国力。
在此背景下,虽然三国的局势尚未完全稳定,魏国却已能够自认为是“中原”,拥有“天子之威”。如同王朗所言,天子之军应如华山泰山般稳固,不可轻易出征,否则一旦失败,将会损害天威,带来负面影响。因此,魏国的每一次主动出击,若没有把握,一旦失败,都可能对内部产生严重影响。曹休因伐吴失败遭遇军事生涯终结,曹真因伐蜀失败丧失威望,曹爽伐蜀失败时,更是引来广泛的指责,为司马懿政变的成功埋下伏笔。
蜀汉则截然不同。如果实权派人物不主动出击,地位反而会受到削弱。诸葛亮在五次北伐中,仅第一次北伐失利后,主动降低了自己的官职承担责任。而姜维在九次北伐中,只有一次段谷之战失败后,国内才对其产生不满,他自己也选择了自愿降职。因此,蜀汉的实权派人物只有在不断出击的情况下,才能稳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总的来说,魏国的强大与稳重使得其不急于出击,而蜀汉由于国力较弱,只能通过积极的北伐来扩大自己的势力,改善自身的处境。正是由于这些内外因素的差异,才使得大国魏国显得稳如泰山,而小国蜀国则不得不拼搏争取。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