瞵眈的意思、瞵眈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瞵眈的解释瞪眼注视。 梁启超 《新民说·论私德》:“而自 欧 势东渐以来,被征服者又自有其征服者,且匪一而五六焉,日瞵眈於我前。”
词语分解瞵的解释 瞵 í 注视:“鹰瞵鹗视”。瞵盼(顾盼,瞻视)。 笔画数:; 部首:目; 笔顺编号: 眈的解释 眈 ā 注视:虎视眈眈(凶狠贪婪地看着)。 古同“耽”,沉溺。 笔画数:; 部首:目;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瞵眈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合成词,由“瞵”与“眈”二字组合而成,多用于书面语,形容目光锐利、凶狠地注视的神态。以下从权威汉语词典及古籍用例角度详细解析其含义与用法:
一、单字释义
瞵(lín)
《汉语大词典》释为“瞪眼注视;目光锐利”。
《说文解字注》引申其本义与“麟”(麒麟)相关,后演变为形容猛禽或猛兽凝视猎物时的凌厉眼神,如“鹰瞵鹗视”。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第7卷第1283页;《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2013年)。
眈(dān)
《康熙字典》引《说文》:“视近而志远也”,本义为深沉而专注地凝视。
经典用例见于《周易·颐卦》:“虎视眈眈”,形容虎威猛逼视之态。
来源:《康熙字典》(中华书局影印本,2004年)午集中“目部”;《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二、合成词“瞵眈”释义
“瞵眈”为同义复合词,强调目光如鹰隼般锐利且带有威慑性的注视,常见于描写人物或动物的警惕、敌意状态。
权威释义:
《汉语大词典》收录“瞵眈”词条,释为“瞪眼注视貌,形容凶狠或警觉”。
用例参考:
清代小说《孽海花》第十九回:“忽见一人目光瞵眈地射将过来。”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7卷第1284页;《孽海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十九回。
三、古籍与文学用例
《昭明文选·潘岳〈射雉赋〉》:
“奋劲骹以角槎,瞵悍目以旁睐。”
(描写雉鸟警觉时目光凌厉之态,“瞵”与“眈”意近。)
来源:《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卷九。
近代文学:
鲁迅《集外集拾遗·破恶声论》:“举国犹孱,授之巨兵,奚能胜任,仍有僵死而已矣。嗟夫,先生盖犹瞵眈于‘实业救国’之梦也。”
(以“瞵眈”讽刺固执而狭隘的注视。)
来源:《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8卷。
四、语义辨析
近义词:虎视眈眈、鹰瞵鹗视、睥睨。
语体色彩:具书面化、形象化特征,多用于文学性描写,日常口语罕用。
情感倾向:含贬义或中性,强调压迫性、侵略性的注视,偶用于褒义(如形容警觉)。
五、现代使用建议
现代汉语中,“瞵眈”一词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历史小说、学术文献或成语化表达中。建议优先选用“虎视眈眈”“目光如炬”等更通用的替代词,以保障传播清晰度。如需保留古雅风格,需辅以语境说明。
“瞵眈”以猛禽凝视之态为意象,凝练表达了兼具锐利性与威慑力的注视行为,是汉语中刻画神态的精准词汇之一。
网络扩展解释“瞵眈”是一个汉语词汇,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拼音为lín dān,指“瞪眼注视”,通常带有严厉、警惕或敌意的意味。例如梁启超在《新民说·论私德》中写道:“日瞵眈於我前”,描述列强虎视眈眈的状态。
2. 词源与结构
“瞵”意为凝视,如“鹰瞵鸮视”;“眈”指目光紧盯,如“虎视眈眈”。
两字均为左右结构,组合后强化了“注视”的动作性。
3. 用法与语境
多用于书面语或历史文献,描述带有压迫感的注视,常见于政治、军事等严肃语境。例如近代描述西方列强侵略时,常用此词体现危机感。
4. 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虎视眈眈、睚眦必报(侧重敌意)。
反义词:视若无睹、漠不关心(缺乏关注)。
总结
“瞵眈”通过叠字强化了注视的力度,既有字面含义,也隐含威逼、觊觎等深层情绪,常见于近代文学和历史论述中。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沪江在线词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帮船宝唾标准潮解撤守窗扉初头撺调磋摩大处着眼蹈难抵弃诋诬抵押品短后对地静止轨道顿递司酒仿纸烦忧俯帖缟带膏味构闲皇鉴壶飡祸魁金门驹齿未落利饵流语骡军蛮暴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迷厮末那楼酿雪排戛篷帐片段片言只字诮嗤悄悒清酝器世三番五次恃勇轻敌摅武司花天花乱坠龆丱外求枉直顽昏磈砢危峤窝顿无往不利兀子向意闲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