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汶泉村的傩神古庙,黄和良早已在此等候。“傩神古庙”几个字苍劲有力,色泽鲜亮。黄和良说,汶泉的傩神古庙经过两次搬迁,五次修缮。在萍乡,一般的傩神庙都没有一个“古”字,这个傩神庙因为有600多年的历史,所以称古庙。
我们想了解傩舞更多的历史,黄和良为我们找来了81岁的黄金良老人——村里年纪最大的傩舞老艺人。
傩舞,又叫“大傩”、“跳傩”,俗称“鬼戏”或“跳鬼脸”。它渊源于上古氏族社会的图腾信仰,以后发展成原始巫教中的一种仪式,并逐步演变成有固定目的和内容的节令祭仪。由于傩舞流传地区不同,表演风格也各异,既有场面变化复杂、表演细致严谨,生活气息深厚、舞姿优美动人的“文傩”流派,又有气势威武磅礴、情绪奔放开朗、节奏热烈明快、动作刚劲有力的“武傩”流派。
数百年来,汶泉村的傩舞一直保持着古朴的风格。黄金良老人在庙里捧出一块奖牌,这是2005年6月,汶泉村的傩舞队在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周上进行表演,获得了优秀表演奖。老人说,2006年,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专门到此进行了拍摄。当时,不少队员都外出打工了,黄金良老人一个个电话把他们从全国各地叫了回来。
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十八,是汶泉村的傩舞跳得最欢的时候,不少村民都下请帖把傩神接到自己的家里,他们通过这种形式驱鬼逐疫,表达祈福消灾的愿望,希望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福临门。
上午10点钟,傩舞队的10多名队员忙着穿服装,一个个头上扎上了红头巾,换上五彩斑斓的服饰,戴上傩面具,准备上场。
“咚咚咚……”锣鼓敲起来了。傩舞队的队员们依次出场。瞧,手拿令旗的是“唐太宗”,持大刀的是关公、持钢鞭的是财神。傩舞队员们随着黄金良老人的鼓点进行表演。只见那高个子关公,一把大刀抡得虎虎生风,还有那4个小鬼,娴熟地翻着筋斗,引起了一片叫好。
这天的表演不仅有傩舞,而且还有傩戏。唱傩戏的是一名长得俊俏的女子,她一边唱,一边舞动长长的衣袖,声音圆润,动作优美。
从傩舞嬗变到傩戏,大约是宋代的事情。宋代《东京梦华录》载:至除日,禁中呈大傩仪,并用皇城亲事官。诸班直戴假面。绣画色衣,执金枪龙旗。教坊使孟景初身品魁伟,贯全副金镀铜甲,装将军。用镇殿将军二人,亦介胄,装门神。教坊南河炭丑恶魁肥,装判官,又装钟馗、小妹、土地、灶神之类,共千余人。自禁中驱祟出南熏门外,转龙湾,谓之“埋祟”而罢。
一曲方罢,一曲又上演。当天表演的内容有钟馗捉鬼、十月怀胎、孟姜女哭长城等,直看得观众们如痴如醉。易都是江苏张家港一家广告公司的总经理,今年春节,他到萍乡走亲戚,听说汶泉村有傩舞表演,特地开着车子过来了,他说:“以前只是听说过傩舞,今天看了这里的表演,真是大饱眼福啊。”
然而,我们也深为这种传承了2000多年的文化感到忧虑。目前,汶泉村里热衷于傩舞的多是老年人,年轻人为了生计,都长期在外面打工。一些年轻人根本没有时间去学跳傩舞。这种窘境在江西极为普遍。省里的一位专家说:“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江西傩文化所赖以生存的农耕文化土壤已经发生了变化,加上一些年事已高的老艺人相继谢世,农村年轻人对跳傩兴趣不大,傩舞正在濒临消失。”
在现代化、科技化的今天,是让传承了几千年的傩舞文化在高科技的光芒中逐渐消失,还是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展现出它的原始魅力?
目前,我市有关部门正在大力拯救傩文化,成立了傩文化研究会,筹建傩文化园。
所幸,一些有眼光的客商已经瞄准了傩文化这个产业。可以想见,傩文化大步走向市场的一天,也就是它日益繁荣的一天。
原文来自《点读湘东》
图片来源:区文化馆
编 辑:京 京
出 品:湘东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和旅游局
微 信: jxpxxdcl
投稿邮箱:752380364@qq.com返回搜狐,查看更多